這幅名為萊茵河二號(Rhein II)的作品就是目前所知道拍賣價格最高的攝影作品,創作者為Andreas Gursky,是知名的德國攝影師。
其實以我的水平來解析這張作品,自己是覺得有些不自量力,所以整篇文章就會以歸納整理之前的藝評為主體,最後在寫上我的感想,下面也會附上我參考資料的原網址供各位參考。
簡單一下這張作品的基本資料,拍攝於1999年,尺寸為190 cm × 360 cm,是六幅系列作品中的其中一幅,同時也是尺寸最大的一幅,原存於德國科隆德美術館,後來被拿出來拍賣,中間轉手過一次,它之所以會世界知名就是因為2011年的那次拍賣,原本以為它只會拍出大概兩百多萬美元的價錢,沒想到最後成交價竟是令人咋舌的近四百四十萬美元。
這張萊茵河從灰暗的天空下流過綠野的圖像,雖然是由膠卷所拍攝,其實被Andreas Gursky以後製技術處理掉諸如工廠、行人等等它不想要的元素,幾乎把整個畫面簡化成再樸素不過得模樣了,一種「純淨」的「完美」,如果你同時考量到他的尺寸,你就會同意很多評論家對於他所體現的「技藝」之讚美。
或許會有人說:「這樣還能稱之為攝影嗎?」套句攝影家Ken Rockwell所說的「它的價值在於這是藝術,而非簡單的一張照片;規則是毫無意義的。如果他(Gursky)只是一名攝影師,而非藝術家,他會遵守『三分法則』公式而將地平線放在其他位置。而在他看來,地平線就應該出 現在畫面中央,通過這種不舒適感給畫面帶來力量。我們不禁會問:『這是什麼?這裡如此空曠。這是哪?」
攝影器材對於Andreas Gursky來說很顯然只是一種是實現藝術企圖的器材,就如同畫家中的畫筆一般,所以基本上我看過的評析當中,幾乎都不是用傳統的攝影規則去敘述他的作品,而更多是繪畫的理論。
當我們了解為什麼用傳統攝影規則解釋不通後,來看看在所謂的「藝術」中,他所想描繪的是什麼樣的一個主題。
在作品完成後的幾次專訪中,Andreas Gursky曾表達過下面的意見:「我對萊茵河不平常或者獨特的景觀沒興趣,而是關注它可能存在的那些最當代的景觀」他的作品中其實透出一種抽象價值的思索,你可以說他是「現在」,也可以說是「永恆」,他認為他還原了萊茵河的真實面貌,一種本質上的真實。而這種宏觀意義上的「真實」基本貫穿了他的主要系列作品,而可能基於此種因素,他的作品也似乎越來越仰賴後期製作,因為破損的舊房、工廠的白煙、路過的行人,都與萊茵河的「永恆」沒有關係,他試圖更接近事物本質的「真實」。
最後從拍賣的角度來看看這張照片高價的原因,佳士得歐洲戰後及當代藝術部門主管Francis Outred表示,這張照片的尺寸和技術也是考慮因素之一。他說:「在如此巨大的尺寸上展現出出眾的沖洗技術、色彩和顆粒無疑對繪畫是一種挑戰,他已經帶領一部分藝術家重新定義了今天的藝術媒介;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是稀有性。在6個版本中,3個位於公開博物館中,1個位於私人博物館,只有2個在私人收藏家手中,這次拍賣的就是其中之一。換句話說,這幾乎是一張獨一無二的作品。」
其實如果你用「照片 拍賣 價格」這些關鍵字去搜尋,你會發現前十名的榜單中幾乎就那三四個名字,Andreas Gursky自己都常常在刷新自己的單價紀錄,而且如果你再去深究他們背後的經濟公司就會發現,他們根本是出自同一個畫廊的手筆,所以這些高價的背後,你說完全沒有人為炒作的因素幾乎是不可能的;但換個角度,「高價背後是人為炒作的結果」似乎又太過武斷了一點,個人更傾向為是各種因素的集合呈現。
拍賣價格其實不能代表其真實的藝術價值,而且每樣藝術品的價值對於不同的個體所代表的價值也不盡相同,或許他因為盛名所累,所以因此他的藝術價值往往被人所忽略,而對我個人而言,找尋資料去解釋這樣一副名作,其學習的過程確實讓我受益匪淺,尤其攝影人本來就對於「真實的追尋」有一種莫名的偏執,正如同過往的中國人一直在追尋「道」是一般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